5月21日本师释迦牟尼佛圣诞!//浴佛功德以及佛经来源
浴佛的起源,是因悉达多太子在蓝毗尼园无忧树下降生时,九龙(亦说二龙)吐水洗浴圣身的传说而来。据《过去现在因果经》卷一的记载,摩耶夫人怀胎临近产期,一日出游蓝毗尼园,行至无忧树下,诞生了悉达多太子。难陀和伏波难陀龙王(中国传说为九位龙王)吐清净水,灌太子身。因此,后世佛教徒纪念佛陀诞生的仪式,都在佛堂中或露天下净地设灌佛盘,在盘中的莲台上安置着一手指天、一手指地的释迦太子金像,然后灌以香水,以表示庆祝和供养,这就叫做“浴佛”或“灌佛”。这一天是佛教四众信徒的欢喜节日。
浴佛的仪式开始于印度,是从求福灭罪的一种宗教要求传衍而来的。佛教以外,婆罗门教早有一种浴像的风俗,起源于印度宗教崇尚通过一定的形象生动的宗教仪式,促使人们精神纯洁净化的传统。《大宝积经》卷一百记述了这样一则故事︰舍卫城波斯匿王的女儿无垢施,于二月八日和五百婆罗门一道,持满瓶水,出至城外,欲洗浴天像。这时许多婆罗门见诸比丘在门外立,认为不吉祥,其中一个长者要求无垢施回到城内,但遭到她的拒绝。于是展开辩论,无垢施终于感化五百婆罗门皈依了佛陀。
根据唐·义净《南海寄归内法传》卷四〈灌沐尊仪章〉的说法,浴佛在印度并不固定在哪一天,可半月、一月一次,也可每天举行。在其所译的《浴佛功德经》中也只是说,日日澡沐尊仪,可以获大利益,并未说专在佛生日举行。中国浴佛的日期,古来有几种不同的记载,一是二月八日,一是四月八日,还有一种是十二月八日。现在通行的浴佛时间一般是在农历的四月八日。
关于浴佛的方法,宝思惟译的《浴像功德经》所说最为清楚︰“若欲沐像,应以牛头旃檀、紫檀、多摩罗香、甘松、芎藭、白檀、郁金、龙脑、沉香、麝香、丁香,以如是等种种妙香,随所得者以为汤水,置净器中。先作方坛,敷妙床座,于上置佛。以诸香水次第浴之。用诸香水周遍讫已;复以净水于上淋洗。其浴像者,各取少许洗像之水置自头上,烧种种香以为供养。初于像上下水之时,应诵以偈︰我今灌沐诸如来,净智功德庄严聚;五浊众生令离垢,愿证如来净法身”。
中国丛林的浴佛,多依元代《敕修百丈清规》( 1336年修)所定的仪式。《敕修百丈清规》卷二〈报本章〉的佛降诞条,具体地规定浴佛的仪式说︰“至日,库司严设花亭,中置佛降生像,于香汤盆内,安二小杓。佛前敷陈供养毕,住持上堂祝香云︰佛诞令辰,某寺住持(中略)虔爇宝香,供养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,上酬慈荫。所冀法界众生,念念诸佛出现于世。(中略)次说法竟,白云︰下座。领众同到殿上。向佛排立定,住持上香三拜(中略)。维那白佛云︰一月在天,影涵众水;一佛出世,各坐一华。白毫舒而三界明,甘露洒而四生润。宣疏毕,举唱浴佛偈(偈见《浴像功德经》)”。一面反覆地唱偈言,一面让僧众进行浴佛。最后并以浴佛的功德,回向于无上的佛果菩提。
近代以来,各大寺院通行的浴佛仪式大致分为三个步骤:
( 1)、恭迎佛像。法会开始前,先在大殿内摆设香汤盆,放两把小勺。太子像则供奉在另一个地方。敲钟打板之后,僧众、居士等搭衣持具,齐集大殿,按平时上殿时的次序站好。闻磬声向上顶礼三拜。然后二僧以引磬引路,执事六人随后,二僧托香花盘行于主法者前,侍者随侍于主法者身后,口诵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”,前往供佛像处迎请。到达之后,按序分班站立,大众同唱“稽首皈依大觉尊”赞,主法者拈香,侍者为其展具,顶礼三拜后,请出太子像,大众口唱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”回到大殿。
( 2)、安座沐浴。迎像队伍到达后,大殿内钟鼓齐鸣,主法者将太子像安放在香汤盆内,钟鼓、佛号停止。维那举腔唱“菩萨下云中”赞,主法者拈香礼佛。赞毕,主法者宣读文疏。宣读结束,大众唱《佛宝赞》及“赞佛偈”,并念诵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”,主法者于佛号声中开始浴佛。先用小勺舀香汤三勺灌沐太子像,再用毛巾揩干佛像身上的水迹,接着洒上香花。主法浴佛后,大众分两班依次照例进行。浴佛之时,佛号不断。
( 3)、回向皈依。浴佛完毕,大众仍旧归位,念诵《回向文》及《三皈依》,然后礼佛而退。浴佛仪式圆满结束。
按照中国佛教的传统习惯,浴佛之后,还应有“行像”仪式。
所谓行像,是指用宝车载着佛像巡行城市街衢,以供人瞻仰的一种宗教仪式。赞宁的《大宋僧史略》卷上说︰“行像者,自佛泥洹,王臣多恨不亲睹佛,由是立佛降生像,或作太子巡城像”。这是佛教“行像”的起源。
五世纪初,法显旅行印度时,在西域和印度都曾亲见行像的仪式。据《法显传》描述︰“(住于阗瞿摩帝寺时)法显等欲观行像,停三月日,其国中十四大僧伽蓝,不数小者,从四月一日,城里便扫洒道路庄严巷陌。其城门上张大帏幕,事事严饰。王及夫人采女皆住其中。瞿摩帝僧是大乘学,王所敬重,最先行像。离城三四里作四轮像车,高三丈余,状如行殿,七宝庄校,悬缯幡盖,像立车中,二菩萨侍,作诸天侍从,皆以金银雕莹,悬于虚空,像去门百步,王脱天冠,易着新衣,徒跣持花香,翼从出城迎像,头面礼足,散花烧香。像入城时,门楼上夫人采女遥散众华,纷纷而下,如是庄严供具,车车各异,一僧伽蓝则一日行像,自月一日为始,至十四日行像乃讫。行像讫,王及夫人乃还宫耳”。
大约在公元四世纪,行像的仪式开始自西域传入我国。据《魏书·释老志》说,世祖初即位( 424),亦遵太祖太宗之业,于四月八日,舆诸寺佛像,行于广衢,帝亲御门楼临观散华,以致礼敬。至孝文帝时于太和二十一年(497),诏迎洛京诸寺佛像于阊阖宫中,受皇帝散华礼敬,岁以为常例。又,《洛阳伽蓝记》卷三“城南景明寺”条说︰“景明寺,(中略)景明年中立,因以为名。(中略)四月七日京师诸像皆来此寺。尚书祠部曹录像凡有一千余躯,至八日节,以次入宣阳门,向阊阖宫前,受皇帝散华。于时金华映日,宝盖浮云,旛幢若林,香烟似雾,梵乐法音,聒动天地;百戏腾骧,所在骈比;名僧德众,负锡为群,信徒法侣,持花成薮;车骑填咽,繁衍相倾。时有西域胡沙门见此,唱言佛国。”可见当时的行像仪式是何等盛大和壮观。
自南北朝至于唐、宋,行像的风气渐次推广,四川、湖广、西夏各地都见流行。宋代以后,行像活动多行于北方。元、明以来,行像活动少有记录。但近世西藏和五台山等处,每年仍有行像的仪式。至于大江南北行像的风俗则逐渐为浴佛的仪式所代替。
浴佛的功德与意义
浴佛赞
我今灌沐诸如来
净智功德庄严聚
愿彼五浊众生类
速证如来净法身
戒定慧解知见香
遍十方刹常芬馥
愿此香烟亦如是
无量无边作佛事
亦愿三涂苦轮息
悉令除热得清凉
皆发无上菩提心
永出爱河登彼岸
每次佛诞节都要浴佛,到底为什么要浴佛?浴佛有什么意义?让我们来看看《浴佛功德经》怎么说。
这部经是佛陀在王舍城鹫峰山顶上所说的法。那时清净慧菩萨代大众请问了佛陀二个问题,第一个问题是:“请问如来是什么样的因缘,能够得到如此清净圆满的身相?”又问:“当如来还在世时,众生能够亲近供养如来,获得无量无边的福报;但是当如来涅槃后,众生要修习怎样的功德,才能令善根增长,速能成就无上菩提呢?”
世尊告诉清净慧菩萨:“如来能够有清净圆满的身相,是因为如来具足圆满了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静虑(禅定)和智慧六波罗密,慈悲喜舍四无量心,解脱及解脱知见,四无畏法,一切佛法、一切种智,而能善巧清净啊!”所以,我们想要有清净圆满的身相,就得像如来一样修行六度万行、一切佛法啰!
至于要如何让善根增长,成就无上菩提呢?世尊则告诉清净慧菩萨:“众生可以用清净心来供养诸佛及赞咏如来,发愿回向无上智海,令菩提心相续不断。”可是如来已经涅槃了,如何供佛呢?
佛陀首先告诉清净慧菩萨,要知道如来有三身:法身、报身和化身,如来涅槃后遗留下二种舍利:身骨舍利和法身舍利,所谓法身舍利就是:“诸法从缘起,如来说是因,彼法因缘尽,是大沙门说”这个缘起偈。也就是说,如来虽然涅槃了,但如来所证悟的法、所弘传的法,依然还在世间代表如来的存在,我们见法就如同见到佛一般。
因为众生需要具体的形象,所以可随自己的能力造佛像,或造佛塔。造佛像、佛塔的方式很简单,最重要的是,要在其中安放舍利,或写缘起法颂安放其中,把它当作是佛陀一样,用虔诚恭敬的心来礼拜供养,那么就可以获得十五种殊胜功德。
浴佛是供佛最殊胜方式之一,所以清净慧菩萨紧接著问佛陀:“那未来众生要如何浴佛呢?”
在佛陀说明如何浴佛之前,先要大家了解供佛、浴佛的意义:“应当对如来生起正念正信之心,不要执著于空有两个极端而迷失,对于任何善法都应该渴求景仰而不厌倦,能够善巧运用空、无愿、无相三解脱门来修习智慧,不要滞留在生死轮回之中,常常策励自己出离苦海,对众生生起广大的慈悲心,因为所修习的一切善法功德,都是为了要赶快成佛,好济度众生啊!”
然后佛陀才进一步说明,如何准备各种好香、制作香汤、安置佛像布置坛场等;还有浴佛时如何取香汤(吉祥水)来为佛像淋浴,注意不要水花四溅弄脏环境等等。如果能恭敬殷重地如法浴佛,可以现世就获得健康延年、快乐如意的生活,亲戚朋友也能平平安安,永离八难出离痛苦的根源。
还有,浴佛时不要忘了浴佛的赞颂:“我今灌沐诸如来,净智功德庄严聚,愿彼五浊众生类,速证如来净法身,戒定慧解知见香,遍十方刹常芬馥,愿此香烟亦如是,无量无边作佛事,亦愿三涂苦轮息,悉令除热得清凉,皆发无上菩提心,永出爱河登彼岸。”是不是觉得前四句很熟悉啊?是的,这就是浴佛时必唱的浴佛偈,清楚地道出浴佛其实是积聚自己清净的智慧功德,祈愿自己和五浊恶世的众生,都能赶快离苦得乐,证得清净庄严的法身。
了解浴佛的意义和功德,就不要忘记佛诞曰去浴佛!如果有人对浴佛还有不解或怀疑时,大家也可以分享佛陀在《浴佛功德经》告诉我们的:不要被表面的型式障碍住了,而执著于空、有二极端的烦恼(如有功德、没功德,有形象、没形象,有仪式、没仪式等),反正善法多多接触绝对有益,灌沐如来也是清净自心,从中我们不要忘记学习佛陀的德行,增长自己的善根和菩提心,那么浴佛的意义和功德就无限了, 也称无量功德.
浴佛功德经
大唐沙门释义净译
如是我闻。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峰山顶。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。復有无量无边大菩萨众天龙八部悉皆云集.尔时清净慧菩萨在众中坐。为欲愍念诸有情故。作是思惟。诸佛如来以何因缘。得清净身相好具足。復作是念。诸众生类得值如来亲近供养.所获福报无量无边。未知如来般涅槃后。所有众生作何供养修何功德。令彼善根速能究竟无上菩提。作是念已。即从座起偏袒右肩。顶礼佛足长跪合掌白佛言。世尊。我欲请问。愿垂听许。佛言。善男子随汝所问我当为说。尔时清净慧菩萨白佛言。诸佛如来应正等觉。以何因缘得清净身相好具足。又诸众生得值如来亲近供养所获福报无量无边。未审如来般涅槃后。所有众生作何供养修何功德。令彼善根速能究竟无上菩提。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。善哉善哉。汝能为彼未来众生发如是问。汝今谛听善思念之。如说修行。吾当为汝分别解说。清净慧菩萨言。唯然世尊。愿乐欲闻。佛告清净慧菩萨言。善男子。应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。慈悲喜舍。解脱解脱知见。力无所畏。一切佛法一切种智善清净故。如来清净。若于如是诸佛如来以清净心种种供养。香花璎珞幡盖敷具。布在佛前种种严饰。上妙香水澡浴尊仪。烧香普熏运心法界。復以饮食鼓乐弦歌.赞咏如来不共功德。发殊胜愿回向无上一切智海。所生功德无量无边。乃至菩提常令相续。所以者何。如来福智不可思议无数无等。善男子。诸佛世尊具有三身。谓法身受用身化身。我涅槃后。若欲供养此三身者。当供养舍利。然有二种。一者身骨舍利。二者法颂舍利。即说颂曰:
诸法从缘起 如来说是因 彼法因缘尽 是大沙门说
若男子女人苾刍五众应造佛像。若无力者下至大如(麥黄)麦。造窣覩波形如枣许。刹竿如针。盖如麸片。舍利如芥子。或写法颂安置其中。如上珍奇而为供养。随已力能至诚殷重。如我现身等无有异。善男子。若有众生能作如是胜供养者。成就十五殊胜功德而自庄严。一者常有惭愧。二者发净信心。三者其心质直。四者亲近善友。五者入无漏慧。六者常见诸佛。七者恒持正法。八者能如说行。九者随意当生净佛国土。十者若生人中。大姓尊贵人所敬奉生欢喜心。十一者生在人中自然念佛。十二者诸魔军众不能损恼。十三者能于末世护持正法。十四者十方诸佛之所加护。十五者速得成就五分法身。尔时世尊即说颂曰:
我般涅槃后 能供养舍利 或造窣覩波 及以如来像
于彼像塔处 涂拭曼荼罗 以种种香华 散布于其上
以净妙香水 灌沐于像身 上味诸饮食 尽持以供养
赞欢如来德 无量难思议 方便智神通 速至于彼岸
获得金刚身 具三十二相 八十随形好 济度诸群生
尔时清净慧菩萨闻是颂已。白佛言。未来众生云何浴像。佛告清净慧菩萨言。汝等当于如来起正念心。勿著二边迷于空有。于诸善品渴仰无厌。三解脱门善修智慧。常求出离勿住生死。于诸众生起大慈悲。愿得速成三种身故。善男子。我已为汝说四真谛十二缘生六波罗蜜。今更为汝及诸国王王子大臣后宫后妃天龙人鬼说浴像法。诸供养中最为第一。胜以恒河沙等七宝布施。若浴像时。应以牛头栴檀.白檀紫檀沈水。熏陆郁金香。龙脑香。零陵藿香等。于净石上磨作香泥。用为香水置净器中。于清净处以好土作坛。成方或园随时大小。上置浴床中安佛像。灌以香汤净洁洗沐。重浇清水。所用之水皆须净滤勿使损虫。其浴像水两指沥取安自顶上。名吉祥水。泻于净地莫令足蹋。以细软巾拭像令净。烧诸名香周遍香馥安置本处。善男子。由作如是浴佛像故。能今汝等人天大众。现受富乐无病延年。于所愿求无不遂意。亲友眷属悉皆安稳。长辞八难永出苦源。不受女身速成正觉。既安置已。更烧诸香亲对像前。虔诚合掌。而说赞曰:
我今灌沐诸如来 净智功德庄严聚
愿彼五浊众生类 速证如来净法身
戒定慧解知见香 遍十方刹常芬馥
愿此香烟亦如是 无量无边作佛事
亦愿三涂苦轮息 悉令除热得清凉
皆发无上菩提心 永出爱河登彼岸
佛说此经已。是时众中有无量无边菩萨。得无垢三昧。无量诸天得不退智。诸声闻众愿求佛果。八万四千众生。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尔时清净慧菩萨白佛言。世尊。幸蒙大师哀悯我等。教浴像法。我今劝化国王大臣一切信心乐功德者。于日日中澡沐尊仪获大利益。常当顶受欢喜奉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