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十一问:真空不碍妙有,妙有不碍真空。怎么讲?
答:因为是真空,所以不碍妙有,否则就是顽空。因为是妙有,所以不碍真空,否则便是妄有。真空是体,妙有是用,体用不二,空有圆融。
八十二问:度无量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如何讲?
答:菩萨虽弘法说教,度无量众生,但是心中并不执著我是能度,众生是所度;也不执著于所说的法。否则诸相未空,妄心未降,岂得名为菩萨。
八十三问:众生者,非众生,是名众生。是什么意思?
答:所谓众生者,是众缘和合所生。缘生则性空,并无实际存在,故说“非众生”。但不无众生之假相,所以可假名叫“众生”。
八十四问:何谓“无住生心”?
答:对现前六尘境界心不住著,过而不留,不受污染,叫“无住”;妄既不住,湛寂灵明之心,自然显露,叫“生心”。“无住”即真空,“生心”即妙有。
八十五问:佛教“以戒为师”,为什么?
答:学佛不离戒、定、慧三学。因戒生定,因定生慧。无上智慧,必由定发;无漏大定,必由戒生。戒是“三学”的基础。
八十六问:什么叫“我执”、“法执”?为什么要破除“我执”、“法执”?
答:所谓“我执”,是对虚幻不实、五蕴和合的身心,固执是能自在主宰的实我;由于本来无我中,妄生执著,处处以我为中心,便产生了种种烦恼。“法执”是固执一切诸法,以为实有,不知一切事物都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。所谓“诸法因缘生,诸法因缘灭。”由于执著于“我”,便成烦恼障,招感六道流转的分段生死。由于执著于“法”,便成所知障,招感三界的变易生死。所以学佛就是要化除这二种执著。
八十七问:“狂心不歇,歇即菩提。”怎么讲?
答:一切众生由于受贪嗔痴等烦恼驱使,以致狂妄心识,纷驰不停,如能歇下狂心,那么菩提妙心,当下现前。
八十八问:“知幻即离,离幻即觉”是什么意思?
答:凡夫不知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”以幻为真,所以不能舍离种种烦恼。如果知是幻化不实,不取不舍,便能逐步歇下。应知道这个“知幻”的“知”字是“证知”,而不是“解知”,因为“解知”仍属意识分别范围,不能产生“知幻即离”的力量。若能离幻,当下便是圆觉了。
八十九问:迷是众生,悟了即成佛,怎么讲?
答:以妄想为真实,迷妄颠倒,不知不觉,便成六道流转的众生。明悟自性本空,寂然不动,而能随缘起用,便成光明自在的佛道。
九十问:什么叫见惑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?
答:“见惑”可分为“五利使”和“五钝使”。五利使就是身见、边见、邪见、见取见(固执自身的恶见等,以为最胜)、戒禁取见(固执不合理的禁戒等,以为最胜)。五钝使就是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五种。利使好像刀口,钝使好像刀背,利使的造业,是与钝使分不开的。所以修行到了小乘见道位,这利、钝十使(五见与“疑”,叫作“亲迷之惑”;依于五见等所起的贪、痴、慢,叫“疏迷之惑”)便同时断尽。因为这十使是见道位中所断之惑,故简称“见惑”。至于依于妄情而贪着一切可爱之境等的真正三毒——贪、嗔、痴和慢,是小乘修道位进一步思维与修习真理,渐断的惑,简称“思惑”。“见思惑”是粗惑,叫“烦恼障”,能招致三界内的分段生死。“尘沙惑”和“无明惑”是细惑,叫“所知障”,能招致三界外的变易生死,又前三种也叫枝末无明,后一种也叫根本无明。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