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一一问:怎样理解“不离佛性而行世法,不离世法而证佛性”?
答:学佛的人照样工作,照样生活,就在生活日用中,时时处处加上一个“觉”字,自性随缘起用,用而不著,过而不留。《法华经》说:“是法住法位,世间相常住。”
一一二问:自杀的人能往生极乐世界吗?
答:佛法以“心”为主,不想生活而要自杀的人,其内心必十分痛苦,以这种烦恼痛苦的惑因,作自杀恶业的业缘,而想得往生极乐之乐果,实使人难以相信。
一一三问:什么叫“三维空间”、“四维空间”、“多维空间”?
答:“维”是一种度量,如几何平面即二维。长、宽、高便构成“三维空间”。在三维空间坐标上,加上时间,时空互相联系,就构成四维空间连续区。现在科学家已承认十一维空间。空间维数愈高,说明其境界愈不可思议。佛陀法身遍满广大虚空,维数必然是无限大。由于复度多空间的学说,可以减少人们对佛教种种不可思议境界的怀疑。
一一四问:有人说:念三千遍《大乘无量寿经》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。这样说对吗?
答:不可说死。能否往生极乐世界,关键是有无信愿。如信愿具足,十念、一念也能往生,何况至心诵经三千遍。如无信愿,只是追求形式和数字,恐未必能往生彼土。
一一五问:有人说:自己已能来去自由,要去就去,要走就走。这样说可信吗?
答:来去自由,全靠真修,坐脱立亡,须凭定力。此事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旁人似不必加以肯定或否定。
一一六问:有人说:老和尚赴宴,一看都是大鱼大肉,为了随缘应机说法,便既吃了鱼肉,又弘扬了佛法,使皆大欢喜。这样对吗?
答:经说:“夫食肉者,断大悲种。”独身、素食、僧装是出家人必须做到的。但在《瑜伽菩萨戒》里规定,为了权巧方便,从饶益众生出发,“于诸罪性,少分现行,于菩萨戒,无所违犯,生多功德。”云云。“如菩萨见劫盗贼,为贪财故,欲杀多生……或复欲造多无间业,……知此事已,为当来故,深生惭愧,以怜悯心,而断彼命。由是因缘,于菩萨戒无所违犯,生多功德。”这就是说,大乘菩萨为利益他人,见机得开,所以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和处理。但总的来说,“以戒为师”是学人的一门必修课。
一一七问:有人说:佛子可以饮酒,只要不醉,少喝点可以,年老的人可以活血,不是破戒。这样说对吗?
答:在家居士受“五戒”时,有“不饮酒”的规定,这叫“遮戒”,为遮住醉后易于犯戒。世人饮酒能控制自己“不要喝醉”的不多,而酗酒、闹事、丧德的却随处可见。所以在《梵网经菩萨戒本》中,不但戒“饮酒”,而且把“沽酒”(买酒、卖酒)列为“十重戒”,“七众”同犯,大小乘俱制,为的是防止无量过失。
一一八问:有人说:只读一本《无量寿经》就可以,不必再读其他的经,否则就是夹杂。这样说对吗?
答:经云:“无有定法,如来可说。”众生根性万差千别,有专读一经,便能摄心不乱的;也有须广读多经,才能渐渐摄心。总要对机施法便好。
一一九问:有人说:“密法兴,佛法就灭。”这样说对吗?
答:法门无量,总在息妄显真。密法、显法莫非方便。《大日经》说:“菩提为因,大悲为根,方便为究竟。”大约公元七世纪以后,大乘佛教开始密教化。在修法上,以身、口、意三密相应为特点,以“当相即道,即事而真。”性相不二,理事圆融为要领。佛法原是不二之法,你真懂禅、净,就不会轻视密法。
一二○问:有人说:阿弥陀佛圣号最进补,可以强壮身体,不老不病,健康长寿。这样说对吗?
答: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,主要妙用在于消业去障,得定开慧,了生脱死,成就正觉。业消智朗,神宁气旺,强身延寿,是附带的好处。如果仅以念佛作为进补、强身看待,未免“弃金担麻”、舍本逐末了。
返回